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 > 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04 10:34:45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5篇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5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 材 分 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所学内容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统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学 情 分 析

四年级学生在数学知识和技能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其思维能力尚停留在形象化和表面化,对于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不能灵活运用,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做好课前准备,让学生提前了解烙饼的方法和时间。

教 学 目 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优化思想。

教学难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情境,呈现知识起点

师:你们喜欢购物吗?这是小军在文具店购买学习用品(在与学生的谈话中出示购物

情境图,先呈现小军来购物的情境,改动教材小军和小晴同时呈现的购物情境)。

师:看到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呈现三种学习用品的标价)

生:一本笔记本5元,一个书包20元,一盒水彩笔18元。

师:小军想买3本笔记本和一个书包,请你替小军算一算一共要用去多少钱?

生:53=15元,15+20=35(元)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在解决小军用去多少钱的问题时,用了几步计算?

生:两步。

师:也就是用了两个算式。

师:有没有列不同算式的?

有个别同学列成如下算式,并进行了计算。

①53+20=15+20=35

②53+20=15+20=35

师:板书学生的算式作为后面交流的素材。

师:黑板上这两个同学列的是一个算式,你同意他们这样的写法吗?你们也试着写一写(有了分步列式的基础,大部分同学都会列出53+20的算式)。

师:这一道算式能包含上面的两个算式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能,算式53+20中,第一步计算53的积是15,第二步计算15+20的和是35。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出第一步、第二步,也就是说53+20这个算式要几步计算?

生:两步。

师:哪两步?

生:第一步是算乘,第二步是算加。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两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师:结合情境图谁能说一说53+20,第一步先算什么?表示什么意思?第二步再算什么?又表示什么意思?

生:第一步先算53,表示买3本笔记本用的钱。第二步再加上买书包的20元,表示一共用去多少钱。

师:结合情境图说一说53+20,能先算3+20吗?(学生基本上能结合实际情境说出不能先算3+20的道理)

师:对比分步与综合算式,比较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生:分步算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直接写在算式的后面,而综合算式要把第一步的计算结果写在算式的下面。教师配合学生的发言在综合算式和分步算式算法中相机用红笔标出。

【设计意图】:新教材融计算于解决问题之中,这是源于计算是为了解决问题的需要,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的,只有在解决问题时才需要计算。因此,混合运算顺序的规定,也应是这样的。整改情境图分层出示数学问题,既便于突出学生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又便于在解决问题中体验、理解综合算式与分步算式的联系,实现为了解决问题用综合算式需要运算顺序需要在解决问题情景中去分析运算顺序的建构过程,实现计算与应用交融的目的。

二、丰富算、用材料,再次感悟运算顺序

师:投影增添小晴来购物的.动画情景。

师:小晴付50元钱买2盒水彩笔,请你帮小晴算一算她带的钱够不够?(生马上回答:够了)

师:为什么?应找回多少钱?(学生基本上能分步口算得出结果)

师:请同学们列综合算式并尝试解答。

生:50-182

师:第一步先算什么?表示什么?第二步算什么?又表示什么?

生:第一步先算182,表示买2盒水彩笔的钱。第二步再用50去减182的积,表示应找回的钱。

师:现在老师写两个算式,你能结合情境图说说分别在解决什么问题吗?

师:18+53;182-20

(由于情境图信息比较简单,学生都能结合情境图说出每道算式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师:请同学板书上面三道算式。

师:比较53+20和18+53;182-20和50-182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体验不论乘法在前还是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后算加、减的道理。

【设计意图】创设丰富的算、用材料,让学生通过情境提炼数学问题,;根据算式寻找数学问题,让学生经历以用引算,以算激用的过程。尤其是两组算式的对比,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运算顺序的实质,拓展了运算顺序的认知。

三、抽象概括运算顺序

师:黑板上有几道两部计算的综合算式,观察它们的运算符号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乘加(减)

师:谁能说一说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大部分学生都能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

四、拓展延伸

师:继续增添情境图信息:一套3本《格林童话》共36元。①小明买4本。②小红买2套。

师:谁能结合情境图说一说,下面两个算式分别是解决什么问题?该怎样去计算呢?

3634 3626

生:3634是小明买4本《格林童话》要多少元?算式3626表示小红买一本《格林童话》要多少元?

师:结合情境图说一说,算式3634要先算什么?能先算什么?

师:算式3626呢?

师:你觉得乘除在一起运算,他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学生通过观察,结合情境图中的解决问题,大部分都能说出运算顺序)

师:算式3634与算式3626在运算符号上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乘除 ……此处隐藏1884个字……每一步写清楚的?(重点抓住怎么做、怎么想写清楚的)(板书:怎么做、怎么想)

看来,要把学做家务事的过程写清楚,就应该按学做家务事发展的顺序,把分几步做、每步怎么做及做时怎么想的写具体。

4、那么,怎样才能写好家务劳动的过程呢?我们不仿先来看一看一位四年级同学写的作文吧。(出示投影:《学钉纽扣》片段)今天下午,我闲着没事干,就叫妈妈教我钉纽扣,妈妈答应了。

妈妈先拿出一块毛线织成的鞋面和二根针、线,让我和她一起做。妈妈拿起一根针和一根线,捻细线头,然后仔细地从针眼中穿过,我见了,心想:原来穿线这么简单呀!我一定能穿得很好。想着,我拿起线,把线头捻细,就去穿针眼,可线头偏 传来妈妈的声音: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要坚持下去。听到这话,我顿时有了信心。我静下心,又重新穿了一次,我左手拿着针、右手拿着线,可是线怎么也穿不进针眼。妈妈说:你先把线头拧拧紧再穿针眼,试试看。我拿食指往嘴唇上擦了点口水,拧了拧线头再穿针眼。嘿,线头果然穿进针眼里去了我穿进去了,我穿进去了!我大叫起来。接着,妈妈选了一个位置,放上纽扣,用针从鞋面的背面穿过,再从纽扣的孔中穿过,然后从另一个孔中穿回来,照这样的顺序做好几次,再打结,妈妈钉好了一个,我也钉好了一个,但我并不满意,因为我只钉了一个,于是,我决定用多个纽扣钉一副画。

我学着妈妈的样子,穿线、反复穿过纽扣、打结,个个动作做得有模有样,正当我在专心致志地钉纽扣时,针头鬼鬼祟祟地向我的指头刺来,哎哟!我疼得大叫起来。妈妈听见了,连忙跑过来,替我贴上创口贴,对我说:别做了,钉纽扣不是你现在干的。我说:妈妈,你别管我,我会小心的,我一定要把这副画钉好。妈妈见我一定要钉,就不说了,我又认真地钉起来。

终于,一张小脸在我的手中产生了,我高兴地拿给妈妈看,妈妈看了,高兴地说:真不错,你终于学会钉纽扣了,而且钉了一副画呢!哈哈哈我也笑了,我们的笑声回荡在屋子里

纽扣终于钉好了,这时我才体会到有些事情看看容易做起来难,要做好一件平常的家务事,并不是想像的那样简单学生。

①读范文。思考

A.这件事是什么时候我和谁在一起做的?

B.我碰到什么困难?妈妈如何指导?我是怎样克服的?学做了这件家务事后,我有什么体会?

②教师启发指导:在这两个问题中,小作者具体写了哪个问题?她是如何把它写清楚、写具体的?

③教师小结:小作者先写线头穿不进针眼,再写在妈妈的指导下通过努力把线头穿进针眼。她运用了语言描写(妈妈指导的话)和细致的动作描写(拿、擦、拧、穿),把穿针引线的过程写具体了。同学们,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注意运用这种方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来描写,这样才能把家务劳动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

同学们,当你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后,可以自己拟个题目,如《学洗衣服》、《学包饺子》、《学钉纽扣》等。

五、小结后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写《学做家务事》,知道了如何按一定的顺序把家务事写清楚、写具体。下面就请你们把自己学着做的一件家务事按习作要求写下来。

板书设计:

学做家务

作文题目

文章中心

按顺序分几步

材料安排

写清楚怎么做

怎么想

什么时候跟谁做的?(简略写)

有没有碰到困难?

你是怎样克服的?(具体写)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设计说明

结合本节课的知识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主要采用猜想、设计实验验证、迁移类推、实践应用等主要形式进行教学。

1.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而言,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新课伊始,设计了“抢答比赛”的游戏,以游戏的形式导入,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课堂的学习中来。

2.引导自主探究新知,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应该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探索与发现的过程要让学生切实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设计首先引导学生猜想、讨论“1平方分米与1平方厘米有什么关系”,然后通过操作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最后利用迁移类推的规律,明确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学生在猜想、操作、探究的过程中,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获取了新知识,树立了自信心,增强了克服困难的能力,提高了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

学生准备 直尺 一个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 100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游戏吧。(出示课件)

1.抢答比赛1。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1米=( )厘米

师:同学们,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常用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学生思考后回答)

2.抢答比赛2。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什么是1平方厘米?什么是1平方分米?什么是1平方米?

师:看来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相邻两个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究。(板书课题: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设计意图:用游戏的方式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学习新知识作铺垫,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感知,并能够区分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

⊙探究新知,实验验证

1.教学教材70页例6。(课件出示)

(1)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把一个同学的学具与老师手中的正方形比较一下,确定大小是相等的,老师把这个正方形学具贴在黑板上)用直尺量一量这个正方形的边长,再计算它的面积。

有的同学以分米为单位,量得边长是1分米,面积是1平方分米。

有的同学以厘米为单位,量得边长是10厘米,面积是100平方厘米。

(2)提问:想一想,计算的是同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什么会出现两个答案,并且两个答案都是正确的呢?(用的单位不同)

(3)猜想、讨论: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①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因为1平方分米和100平方厘米都是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②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又因为1分米=10厘米,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10=100(平方厘米),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4)小结: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知道,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100。

(板书: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热门】小学数学教案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